亚博通用APP下载
亚博通用APP下载
您所在的位置:
首页
/
/
/
玉米的节水灌溉技术
全部分类

玉米的节水灌溉技术

  • 分类:栽培技术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9-16 18:30
  • 访问量:

玉米的节水灌溉技术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分类:栽培技术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9-16 18:30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  一、需水规律

  玉米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。播种至出苗期,需水量少,占总需水量的3.1%~6.1%。玉米播种后,需要吸收本身绝对干重的48%~50%的水分,才能膨胀发芽。一般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70%左右,对玉米发芽出苗最为有利。

  出苗至拔节期,此阶段玉米需水,约占总需水量的15.6%~17.8%。一般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%左右为好,可促根壮苗,培育壮秆。

  拔节至抽雄期,此阶段玉米需水,耗水量增大,约占总需水量的23.4%~29.6%。这段时间土壤水分以保持田间持水量70%~80%为宜。

  籽粒形成至蜡熟期,这时玉米对水分的敏感性虽然比前一时期有所降低,但仍需要充足的水分,才能保证籽粒灌浆和蒸腾作用的顺利进行。如此期缺水会因粒重降低而减产。因此,本阶段田间持水量在70%~75%为宜。

  蜡熟至完熟期,籽粒成熟,进入干燥脱水过程。仅需少量水分来维持植株生命活动,保证籽粒的正常成熟。

  研究表明,玉米抽雄前10天(大喇叭口期)至抽雄后20天(籽粒形成期)施需水临界期。处于水分临界期的植株,对水分要求迫切,反应敏感,如水分不足,会引起雌穗小花大量退化而减少穗粒数,同事造成雄穗“卡脖旱”,雌雄穗出现间隔延长,甚至抽不出穗子,影响授粉,降低结实率,严重影响产量。

  二、节水灌溉技术

  玉米所需水分主要靠降水供给。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玉米生产区降水约在900~1200毫米,氮分布不均,往往玉米需水期,出现季节性干旱。因此,降雨少或季节分布不均的地区,必须进行灌溉以弥补雨量不足,才能满足玉米生育对水分的需要。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时,以最少量的水,得到最多的产量。要做到节水灌溉,一是必须掌握玉米的需水规律,二是采用适当的灌水方法,三是与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相结合。

  玉米合理灌溉的指标,是根据玉米各生育期所需求的田间持水量适宜指标进行的。播种至出苗所需田间持水量为70%左右,出苗至拔节为60%左右,拔节至抽雄穗为70%~80%,抽雄至籽粒形成期为80%左右,籽粒形成期至蜡熟期为70%~75%。

  播种期 足墒下种,是保证苗全、苗壮的重要措施之一。播种阶段缺雨,采用播前浇水造墒或播种后浇蒙头水,均是达到适时早种和全苗的成功经验。

  苗期 玉米苗期需水较少,抗旱能力较强适当早旱锻炼,可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,扩大肥水的吸收范围,不但幼苗健壮,而且增强玉米生育中后期抗倒伏能力,故一般不浇水。氮对麦田套种玉米,由于与小麦共生期较长,苗子生长不壮,若遇土壤缺水,天气干旱,苗子萎蔫,必须及时浇水保苗,才能增产。

  拔节孕穗期 拔节孕穗期浇水可缩短雌雄花出现间隔,利于授粉,减少雌穗小花退化,提高结实率。

  抽穗开花期 抽穗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,对水分反应极为敏感。农谚:“开花不灌,减产一半”,说明这时灌水的重要性。此时浇透水有利受精,增加穗粒数。抽雄期浇水,可增加光合强度,使更多养分向果穗中运输。

  成熟期 从籽粒形成到乳熟末期仍是玉米需水的重要时期,这个时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仅次于抽雄期。据各地经验,此期浇水千粒重增加18.3~36.7克,增产3%~25%。

  玉米灌水方法,主要有沟灌、畦灌、喷灌和滴灌四种,各地可因条件而采用。其中,沟灌和滴灌常与覆盖栽培技术相结合。

  5.玉米田间管理技术

  一、苗期管理

  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通过促控措施促进根系发育,控制地上部徒长,培育壮苗,达到苗全、苗齐、苗壮,为穗粒期的健壮生长和良好发育奠定基础。

  苗期管理措施

  1. 破土防旱,助苗出土

  玉米播种后,常遇土壤干旱,持水量低于60%,则产生炕种、炕芽、干霉,或出土后枯死,导致缺苗。亦有播种出苗前遇大雨、暴雨,引起土面板结,空气不足,玉米幼苗变黄,潜伏于板结层下难以出土,或应注意破土及防旱,助苗出土。

  2. 查苗补缺

  玉米播种后常因种子质量、整地和播种质量、土壤温度、水分及病虫害等原因造成缺苗,严重影响密度和整齐度。所以,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查苗、补缺。玉米缺苗在二叶后一般不宜补种,否则造成苗龄悬殊,株穗不整齐,穗小空秆,失去补种的作用。因此,播种时应在行间增播1/10的种子,或按5%~10%的比例人工育苗,苗龄2.5~4叶时,在阴天或傍晚带图移栽,栽后浇水覆土保墒。成活后追施速效化肥,促苗生长,提高大田整齐度。

  3. 间苗、定苗

  为了确保种植密度和整齐度,播种时一般应播超过种植密度1~2倍的种子,出苗后3~4叶期要及时间苗定株。间苗原则是间密留稀,间弱留强。地下害虫、鸟兽危害严重的地区,为避免早间苗造成缺苗或晚间苗形成老苗、弱苗,可分次间苗,第一次在幼苗3~4叶时间去过多密集的幼苗。第二次在4~5叶时结合定苗间苗,定苗要掌握定向、留匀、留壮的原则,在一穴内留苗要大小相等,整齐一致,株距均匀。

  4. 水肥管理

  玉米苗期需肥量不足中需肥量的10%,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18%以下。若基肥、种肥以及底墒不足,严重影响幼苗生长,除早施重施苗肥和浇水外,一般采用勤锄、深锄、轻施和偏施的管理措施,促进发根,控上促下,蹲苗促壮,为后期矮秆、大穗,基部节间短、粗,抗旱抗倒奠定基础。

  5. 防治害虫

  地老虎是玉米苗期主要地下害虫,另有蛴螬,蝼蛄等危害,常造成缺苗,特别是春玉米较严重,要加强防治。

  二、穗期管理

  穗期的生长特点:穗期是茎、叶的营养生长和雄、雌穗分化发育的生殖生长并进的双旺时期。穗期管理措施有:

  1. 追肥

  穗期追肥包括拔节肥和穗肥。苗期缺肥、长势差的春玉米,或生育期短的夏秋玉米和未施底肥生长势弱的套种玉米,拔节肥和穗肥并重。拔节肥促进生长发育,搭好丰产架子。对底、苗肥充足,苗势旺,叶色深的玉米,可不施拔节肥,而在大喇叭口期集中重施穗肥,既攻大穗和穗三叶,又防止基部节间过长而发生倒伏,增产效果十分明显。

  2. 中耕培土

  中耕培土要结合追肥进行,一般浅锄有利于根系横向分布和下扎,中耕过深伤根多,影响对水、肥的吸收。追肥结合培土,既使肥料深埋,减少养分损失,又利于支持根入土发生分支,对后期水分、养分的吸收以及抗倒起重要作用。培土的时间以追施穗肥的大喇叭口期进行为宜。如培土早,则根际温度低,空气不足,抑制节间的发生和生长,进而影响玉米产量且抗倒力弱。

  三、粒期管理

  粒期主要是通过促控管理措施防止叶片退黄、根系早衰。粒期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:

  1. 补施粒肥

  在早施穗肥或用量不足,出现叶片落黄脱肥现象时,于开花或灌浆期以追肥总量的10%的速效氮肥补施一次粒肥,可起到延长绿色叶面积的功能期,养根、保叶,提高粒重的作用。

  2. 去雄

  在玉米抽雄散粉前拔除雄穗,让雄穗所消耗的养分、水分转供雌穗的生长发育,可使果穗增长,穗粒数和粒重增加,秃顶减轻。去雄的时间以抽雄未散粉前进行为宜,过早容易损伤底1~2片顶叶,过晚已散粉,降低去雄作用,去雄宜在晴天10~15时进行,有利于伤口愈合,避免病菌感染。阴雨连绵天气不宜去雄。去雄可隔行或隔株,去弱留强,去雄不宜超过1/3.山地、坡地或迎风面的两行不宜去雄。

  3. 人工辅助授粉

  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可增加授粉机会,提高结实率,一般当代可增产8%~10%,地方品种下代还能增产8%左右。人工辅助授粉宜在盛花期晴天上午9~11时;露水干后进行。可用二人拉绳或竹竿扎成的丁字形架推动雄穗或摇动植株,促使划分散落到花丝上,隔天一次,一般进行2~3此。在花粉量不足或缺乏划分的条件下,需要从采粉地块一次性采集50~100株的混合花粉,用授粉器逐株授粉,隔天一次,连续3~4次,这种方法速度虽慢,但效果好。

  4. 排水防渍

  玉米乳熟期降雨过多,田间持水量长时间超过80%以上,或田间渍水,会使根系活力迅速下降,叶片变黄。也易引起玉米倒伏,应注意排水防渍。

上一个:
上一个: